艺术人物网站首页  > 艺术人物

新工笔的代表人物解析:徐华翎的加减法

录入日期:2016-8-5 整理: 中华时代环球网名人字画 文章来源:网络转载

(原标题:徐华翎的加减法)

撰文/顾博

花季少女是带有魔力的,这也是为什么第一眼看徐华翎的画,就很容易被吸引。

《背光》 70 x 160cm 绢本 水色 2015《背光》 70 x 160cm 绢本 水色 2015

通过身体躯干或局部细节的放大,花季少女的稚和嫩跃然绢上。尚未发育完全的纤细而娇嫩的身躯,透着对未来的渴望,甚至是欲望。她们对于世界的好奇也体现在尚未开化的身体上,少女带有特殊的体香,与这种体香有关的传说以及文学作品也屡见不鲜,让人忍不住想一闻芳泽。徐华翎在为“香”系列起名字的时候,也是基于这种体香,让画面通过视觉激发其它感官的想象,其中包括让嗅觉闻到这种让人沉醉的气息。

虽然从 8 岁就开始学习国画,并从本科、研究生、博士一直在国画专业学习,现在已经被归为新工笔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在徐华翎心里,她并没有固定在哪个之内,如果要划分的话,2008 年前她的展览则都是和当代艺术相关的。

《若轻1》 240 x 130cm 绢本 水色 2014《若轻1》 240 x 130cm 绢本 水色 2014

这源于徐华翎和朋友们的交往,一帮来自央美各个专业,但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同学组成了 N12 这个日后名声大噪的团体,2003 年,N12 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了第一届展览,参展人员包括王光乐、仇晓飞、宋琨、梁远苇、胡晓媛、温凌、马延红、王颉、徐华翎、申亮、郝强、杨静和景禹潮 ( 第一届后退出 )。徐华翎在里面显得很特别,因为她是唯一一个画工笔画的人。

《若轻2》 240 x 130cm 绢本 水色 2014《若轻2》 240 x 130cm 绢本 水色 2014

在艺术市场不成熟,展览匮乏的时期,N12 的展览获得空前的成功,开幕当天就吸引了五六百人到场。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在展览后感慨,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花5元钱看展。

《丝图6》 29 x 150cm 绢本 水色(书签) 2015《丝图6》 29 x 150cm 绢本 水色(书签) 2015

2003 年的展览让 N12 成为一个特别的艺术现象。因为玩得好聚在一起,因为聚在一起做了一个“联谊”式的展览,最终,N12 这个名字留了下来,代表了那拨年轻艺术家们的集体形象。通过这次展览,小伙伴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藏家的关注。徐华翎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喜欢她作品的藏家。2004 年,她的作品被乌利·希克收藏,对此,徐华翎认为希克是把她的作品作为当代艺术收藏的。

《丝图9》 200 x 110cm 绢本 水色 2016《丝图9》 200 x 110cm 绢本 水色 2016

除去 N12 这个展览,2003 年对徐华翎至关重要的还有另一件事——她的毕业创作“香”系列在研究生毕业展上大放异彩。

“香”系列的形成,要从徐华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追溯。研究生一年级,徐华翎从敦煌写生回来,开始沉迷于对身体的描绘,那个系列命名为“境”。之后陆陆续续画了很多东西,包括农民工、街景等等,就像所有的在校生一样,徐华翎始终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。

《香》 160 x 100cm 绢 水色 2012《香》 160 x 100cm 绢 水色 2012

在毕业创作的多张小稿中,导师胡勃挑出了一张女生在宿舍洗头、脱衣服的小稿,胡勃说这张画最像徐华翎。

那张女生宿舍的小稿是宿舍一角,有人,有空间,有背景。随着不断深入加工,徐华翎觉得画面中多余的东西太多,她逐渐去掉背景、躯干,甚至连动作都显多余,最终只留下一个直立的背影。至此,她终于感觉到有意思了。

《之·间》 47 100x85cm 绢 水色 2014《之·间》 47 100x85cm 绢 水色 2014

去掉空间,这是在做画面的减法,此后,徐华翎的减法越做越多,且越来越熟练。从“香”到“之·间”、“丝图”,再到最新的“若轻”系列,画面主题虽然始终与花季少女发生关系,从躯体到具有指代性的蕾丝花边,她逐渐将以前作品中从属、附属的元素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提炼出来,并加以放大,有时还会出现类似装置的架上绘画作品。比如“丝图”系列中,徐华翎用上了真实的针和线,她在装裱时埋了根线在画面背后,针带着线穿过画面,最后插在画板上。徐华翎在画这张画时想到手被针扎破的情景,而画面中一抹淡淡的红色正好与针线形成了呼应关系,最终形成剧场的效果,用真实的物品讲述虚幻的故事。

徐华翎徐华翎

尽管经历了新媒介是创新途径的时期,徐华翎却从未对绘画这个媒介提出疑问,她的作品始终以绘画为出发点,尽管出现过装置、喷绘等多种媒介的运用,但是并未影响到绘画的初心,这些综合媒介的使用只是出于绘画作品的需求。坚持绘画,不设边界,这也是徐华翎的初心。

如果说之前徐华翎的少女是安静的、羞涩的,到了“若轻”系列,这些少女突然动了起来。正欲从空中落下的头发,洋溢着青春的气息,仿佛一转身就会跳到你的面前。从“丝图”中放大的蕾丝,到“若轻”中完整呈现的少女,徐华翎此次并没有在画面内容上做减法,她将减法放到了绘画本身上,颜色的极度弱化让画面趋于平面,体量感的减弱反而让画面多了一份沉静,气息上增加了东方的素雅。

这种思考与徐华翎近些年的阅读有关。现行教育所形成的是,大多数中国人更了解西方历史,绘画领域也是一样。创新大旗的指向都是西方系统,渐渐中国传统被丢在脑后。如果说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必经的过程,现在很多艺术家已经开始了对传统的回望。近些年,徐华翎越来越留意研习古画,而这种阅读也呈现在了她的画中。在“丝图”系列中,一片蕾丝下面就隐藏着一页扁舟,而“若轻”系列中所做的颜色减法,正是对当代东方性的尝试。

徐华翎的思考是包容并蓄的,她可以接受西方,也可以回溯东方,就像她不对自己的艺术设定边界一样,她也不对领域划定界限。她说没有 N12 的经历,也成就不了现在的她。N12 的经历更多是形成一种当代的思考方法,而让徐华翎真正走到聚光灯下的,是在新工笔画领域。

“2008 年我被杭春晓拽进了国画领域。2008 年之后和水墨展览打交道很多,再后来基本就以这样的展览为主了。”

2008 年,不仅对于徐华翎,对于很多工笔艺术家来说,都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。

2008年4月16日,由杭春晓策展的“幻想·本质——中国工笔画‘当代性’探索展”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,参展艺术家包括徐累、崔进、姜吉安、陈林、雷苗、张见、高茜、秦艾、徐华翎、杭春晖和郑庆余。这个展览对新工笔的奠基性作用,是“幻象·本质”策展人杭春晓没有想到的。早在 2006 年,杭春晓在《灰色的影调》一文中将“新锐工笔”的概念提炼为“新工笔”。“新锐工笔”是杭春晓2005年举办的“新锐工笔五人展”的题目,参展艺术家为徐累、崔进、张见、高茜和雷苗。在这篇文章中,杭春晓着重提出了他对架上绘画当代走向的思考。

那时,很多人认为传统艺术可以借助新媒介实现当代转换,由此导致艺术越来越媒介化。杭春晓则有不同的思考,如果单纯借助媒介,是不具备普适性的思考方式。在 2006 年的文章中,杭春晓提出在传统水墨中,在不改变媒介的前提下,是否有通过新的方式呈现变化的可能性,同时,这种可能性能不能通过思维的概念进行转变。

2008 年的展览是杭春晓思考的一次呈现。当时,展览的反响主要集中在中国画领域内。这是工笔画首次集体呈现,如果说当时产生的触动力,好奇、惊奇,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感受。杭春晓回忆,与展览同期开幕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齐白石的展览,很多人在想这两个展览怎么会放在同一个场馆展出。同时,还有一种声音是,工笔画注定是死亡的,因为“新”一定是和媒介产生关联。谁也不会想到,工笔画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出人意料地“火”了。

对于这种“火”,徐华翎感触颇深。平常很“宅”的她的电话在2011 年前后突然成了热线,很多人找她谈合作,要买画,还有无数的展览邀约她参加。到后来,徐华翎干脆不接陌生电话,由此才有了难得的清净。

徐华翎的电话经历只是在新工笔热潮中众多艺术家的缩影。在绘画和日常做减法的徐华翎和新工笔艺术家一样,随着这股热潮,艺术的历程在不断被做加法。

杭春晓虽然在 2006 年就提出了“新工笔”的概念,但是直到2010年出版《新工笔文献丛书》时,才是“新工笔”第一次完整亮相。2010年,10卷本《新工笔文献丛书》探讨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转型,勾勒新工笔艺术家的群体面貌,奠定了新工笔艺术的学术地位,在艺术界产生重要影响。为什么没有在“幻象·本质”中使用“新工笔”字眼,杭春晓说担心人们把概念简单化。

2012 年 7 月 11 日,“概念超越——2012 新工笔文献展”在中国美术馆开幕。展览选取了15位代表艺术家,共展出60余件作品。这个展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,新工笔迅速成为热议的话题以及市场的宠儿。

2013 年 12 月,同样在中国美术馆,“工·在当代——2013 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”举行。展出包括特邀、学术提名和社会征集入选的共 148 位艺术家的近 400 件优秀工笔画作品,基本囊括了工笔画领域最为活跃的老中青三代创作中坚,包括海外有代表性的艺术家。展览以新的学术标准、创新的布展形式、富有深度的学术研讨及传播活动推动全社会对工笔画有新的体认。

在市场方面,2005 年,中国嘉德春拍首次推出的中国当代书画拍卖专场以“白手套”收官。随后,很多拍卖公司也陆续推出相关专场或专题,工笔画上拍比例逐年提高,新工笔画家在拍卖场上亮点频出。在 2012 年 5 月嘉德举办的“水墨新世界”专场中,徐累的《夜中昼》以 149.5 万元的高价荣登榜首,郝量的《折射》以 52.9 万元成交;北京保利此后也推出名为“中国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”的夜场拍卖;北京匡时 2013 年秋拍推出“当代书画专场”,包括张见、高茜、雷苗、彭薇、郝量、徐华翎等新工笔画家的作品全部成交。

很难说是市场催化了新工笔领域的发展,还是展览搅动了市场的热能。总之,在 2008 年之后,徐华翎有了一长串的参展记录,其中她认为重要的,并且印象深刻的,却不多。2012 年,上海美术馆举办的“三矾九染——2012 中国当代工笔画提名展”;2014 年,香港海事博物馆的“新水活墨——一种关于水与墨的看法”;2014年蜂巢的“变异:中国当代水墨大展Ⅱ”,该展览由夏季风策划,是 2013 年沈揆一策划的“幻象:中国当代水墨大展I”的延续;2015年,香港大学美术馆的“无声诗——中国当代水墨”。

学术先行,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形态。对于艺术家来说,虽然要依靠市场安身立命,但更多的心力仍倾注在学术上,从徐华翎对于学术性展览清晰的表述,可知在艺术家心中,学术依然是最为重要的东西。无论世界怎么变化,徐华翎都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——绘画。

(文章来源:《Scope艺术客》杂志)

关键字:  新工笔的代表人物解析:徐华翎的加减法  


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百花画展

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百花画展

近日,“妍妙天成—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容祖椿百花画展……
创造力是书家必备修养

创造力是书家必备修养

白砥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位书家,最近他从《圣教序》“况……
刘巨德:画贵思其一

刘巨德:画贵思其一

从艺术的观点看,万物都是各种抽象关系相互聚合的结果……
陕西发现4500年前芦山峁遗址

陕西发现4500年前芦山峁遗址

日前,记者从陕西省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获悉,由该所与陕……